2023年10月,习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“积极部署未来产业”,为江西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指明了方向。2024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作为重要任务予以部署。在发展未来产业的过程中,我们应遵循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规律,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,以创新为动力,以企业为主体,以场景为牵引,以标志性产品为抓手,坚定高位发展,善于错位发展,积极抢位发展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培育增长新动能,赢得发展的主动权。
理念是行动的先导。未来产业呈现出更加明显的“先行者优势”,即先行者在技术、人才、知识产权、产品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后,往往会赢得显著的“身位优势”,而后发者可能一步慢、步步慢,始终落后于他人。江西发展未来产业,应当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、齐心协作,共同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一方面,要形成思想共识。围绕未来产业“是什么”“怎么看”“怎么干”等问题,通过学习、研讨、培训、考察等方式,不断提升政府和企业发展未来产业的思想认识水平。另一方面,要形成行动自觉。按照“成熟一批,推进一批”的原则,围绕技术领先度、平台支撑度、产业集群度、龙头牵引度、要素保障度、政策配套度等开展前瞻性分析,提早部署前沿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价值预测研究,预判未来前沿技术的需求和发展方向。坚持“无中生有,有中育新,优中培精”三大路径,结合《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3-2035年)》,明确未来产业在短期、中期、长期需要突破的重点方向,针对科研基础优势比较突出的领域,孵化一批原始创新型未来产业;瞄准产业基础优势比较突出的领域,培育一批迭代创新型未来产业;聚焦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应用场景,造就一批赋能创新型未来产业。
发展未来产业是一项长期工作,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,不能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。在具体的工作上应统筹布局,从行动方案、制度体系、政策举措等方面着手,形成稳定可预期且动态适配的环境。
构建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配的可持续规划体系。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不仅包括总体规划,也包括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等。我省提出创新突破未来信息通信、未来新材料和未来新能源产业,做大做强未来生产制造、未来交通和未来健康产业,打造“3+3”未来产业链群。应围绕这一任务制定专项规划,推出配套政策。同时,鼓励重点地区因地制宜出台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。探索建立全省未来产业发展情况第三方监测、分析和评估机制,引导未来产业健康发展。
构建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配的组织体系。建议在省级层面组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共抓未来产业发展的合力。充分发挥省重点产业链“链长制”、科技创新联合体等机制作用,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。依托江西智库峰会高端平台,举办专题调研、专项论坛等活动,营造浓厚氛围,提升社会对江西未来产业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水平。
打造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配的要素供给体系。研究出台专项政策,形成动态适配的政策支持体系和要素供给体系。按照“国资平台出资、专业机构运营、投资风险分担、容错机制配套”的原则,构建省级层面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和未来产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,探索契合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体系。制定我省未来产业紧缺人才目录,优化未来产业人才招引政策,完善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制”“飞地”等支持机制,以项目带动行业领军人才的柔性引进,打造“类海外”工作生活环境,吸引海外人才来赣留赣。
发展未来产业,应当做好“现有产业未来化”与“未来技术产业化”的接力文章,使传统产业、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之间紧密衔接。
处理好重点领域与整体推进的关系。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,立足江西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,重点推进未来制造、未来信息、未来材料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产业发展,加快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的细分领域产业发展。同时,对与未来产业发展有关的其他领域给予鼓励和支持,推动产业健康发展。
处理好产业链制高点与产业链缝隙环节的关系。一方面,要强化现有新兴产业发展长板,增强电子信息、铜基新材料、锂电和光伏新能源、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、航空等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主导地位。另一方面,要前瞻性谋划布局产业链缝隙环节,着力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,形成本地特色优势,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先机、赢得主动。
处理好技术推动与场景拉动的关系。以现有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,积极争取各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落地。整合学术界、产业界、企业界等多方面力量,探索打造高能级未来产业研究院,并在管理结构、人员配置、知识产权、资金以及管理流程等方面提供方便。突出应用场景的牵引作用,依托未来城市、未来医疗、未来交通、未来社区等重点应用场景,孵化培育元宇宙、工业互联网、未来交通等未来产业。
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。未来产业的发展,离不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。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未来产业,应制定出台差异化的政策。比如,对处于从基础研究向产品原型转化阶段的企业,出台科技创新挑战赛、“揭榜挂帅”等支持政策;对处于从产品原型向商业化转变阶段的企业,出台应用示范等举措;对产品已经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的企业,通过政府采购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、用户补贴等措施予以支持。同时,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特别是市场对技术路线、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集聚和扩散作用,打造市场主导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、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等,推动“0.5到1”集成创新与“1到N”技术成果转化。
上一篇:上一篇:柯迪亚克GT
下一篇:下一篇:努力构建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